中学生教育辅导大全11篇

日期: 栏目:直播吧 浏览:54 评论:0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1)

  对学生的辅导不同于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虽然学生辅导渗透在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但学生辅导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保证行政管理有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学生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泛滥的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差生”的出现,以及更好地治理“差生”是数学教育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地进行学生辅导,也是“防差”“治差”的一条有效措施。

  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排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从心理辅导的作用看,一般具有三项功能:①发展;②预防;③补救。其中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发展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预防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困难、挫折有准备,力图通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识,以避免由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失落感与不必要的焦虑,并懂得主动寻求帮助,不惧怕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补救就是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更正、弥补,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仅停留在弥补性辅导方面,忽视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这种弥补性辅导体现在对考试、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出现错误的更正上,只是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错误出现在何处,如何改正,而较少从深层次上追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补救性辅导有它的片面性。而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深层次的问题,强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学生内心深入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细心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错误中悟出如何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不断修正错误,那么经验就不断积累,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补救的目的是预防再犯,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可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以补救性辅导为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三者要密切配合,从根本上根治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2)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3)

  1.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深度辅导之前,辅导员要广泛与导师、同学、学生本人联系、沟通,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通过与导师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与同学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与学生本人沟通,可以了解学生自身定位及努力方向、目标,解决学生因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等产生的一些问题。

  2.谈话前期准备充分,谈话过程目标明确,谈话技巧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访谈工作。明确谈话的主题是有效访谈的保障。针对前期了解的学生问题,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要作为谈话活动的主导角色,设计好谈话的主题和谈话的提纲。例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感受等方面开展访谈,以深入了解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制订改进的措施和计划;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要给予学生实际的帮助和有效的关怀。真诚坦诚的谈话态度是有效谈话的基础。辅导员在谈话中应以平等的语气和态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去除先入为主的判断和防护性的思维,全心全意聆听对方想说的话,让学生充分信任、打开心扉,在适当的时机,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使谈话步步深入,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这样的谈话方式既能够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帮助与指导的同时不再“抵触”与教师的谈话,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3.总结问题。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找到突破口后,辅导员要对学生情况认真汇总,滤掉不真实的、片面的信息,对普遍反映的问题做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做出分类,如学习困难型、心理问题型、人际交往障碍型等,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寻找解决途径。

  4.注重实效,坚持跟进制度。一次谈话效果有限,特别是对一些思想问题较重、实际困难较大的学生而言,每年进行一次深度辅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次深度谈话能够达到启发和教育的目的,但辅导员还应该注意开展一系列跟进的教育和引导,以达到真正稳固的成效。

  二、提高辅导员素质是做好深度辅导的重要保证

  1.提高理论素质是深度辅导质量的保证。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辅导员必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用真理的力量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辅导员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就可以科学地处理管理、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成长成才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其次是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职业规划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中央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更好地在管理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度辅导的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落实是思想的实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深度辅导的实效性。学生成才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如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困难生的生活问题、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针对性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就等于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心理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4)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5)

  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未来工作的强指向性,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能帮助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共同提高生命质量。因此,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帮助医科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现代高校使用较多的心理健康辅助手段,能有效干预医学生的负面心理,利用集体行为帮助其感受到正面的力量,从而脱离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在20世纪的美国最早产生,其创立动机最初是为了提出解决青少年自杀、他杀等现象的对策。然而,人的生命价值不仅仅光是指自然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是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观体现了个体对生命的基本看法,是一种态度,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需要。

  生命价值观体现在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的态度上,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精神如何才能得到满足。生命教育的的根本就在于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如何善待、尊重生命,使自己在学校和社会中充满力量和智慧。

  (二)生命安全观教育

  生命安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到其它行为。人的自然生命是其精神、智慧的承担者,离开自然生命的存在,人的精神就无法和世界产生任何关联。

  生命的可贵性要求在生命教育中必须始终贯彻生命安全观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和尊重生命,反对任何对生命的伤害、藐视和亵渎行为。同时,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其中包括疾病识别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灾害逃生能力等的培养。医学教育并不能完全替代生命安全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医务技能,更关系到学生医德的培养。

  (三)生命敬畏观教育

  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敬畏观是指对一切生命的敬仰、关爱、保护的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中人与任何有生命的个体相处的过程中应当具有的珍爱生命、敬重生命的基本价值判断。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敬畏观教育,能使其懂得不仅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要像尊重人类一样尊重世界上一切的生灵,尊重自然,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身为医学生,不仅要与他人的生命打交道,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白鼠、青蛙等实验用动物。对于动物的贡献,必须抱持感恩、尊重的情感,敬重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只当成一种随时可以丢弃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医者之心。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生命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我国高校采取最多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方式,心理咨询更注重隐私性,干预模式多为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的是启发学生自主获得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通常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角色扮演、教学互动、探索和质疑、启发式自考等多种形式。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适用于以班级为单位的全体性的生命教育,更适用于个别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或经过心理普查筛选出的具有危险心理的人群。应用于生命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

  在以生命教育为目的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健康心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如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其筛选出来,并针对这一团体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进阶心理辅导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走向心理健康,并且能帮助没有心理问题的同学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

  2、趣味性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知情境,从而使其认知受到影响,改变其行为,由此可见情感的影响力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趣味性是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涉及到生命这一严肃话题时,如何通过有趣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其中由不敢、不屑于思考生命,到积极、富有哲理地思考生命,是在设计活动时就必需考虑到的。

  (二)对医学生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尝试

  1、主题:“我是谁”的思考

  活动目标:使医学生了解生命的始末,通过了解生命诞生到消亡的科学知识,探索生命的美丽和意义,了解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必然,并不可怕。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播放生命从孕育直到陨落的科教纪录片,并参观解剖室等医学实验设施,然后将参与者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对此次活动发表感受,最后由辅导员进行引导性总结。

  2、主题:探索自己的生命历程

  活动目标:使医学生懂得感谢生命,懂得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懂得如何帮助他人和报答他人。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活动,每组成员分别就一主题(如:自己生命中的曲折历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自己如何走出生活的最低谷等)进行讨论,回忆在生命中自己经历了哪些挫折,最需要感谢的人是谁。辅导员到每组听一个同学的故事,并加以鼓励和评论。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6)

  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心理辅导,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完美的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体育训练中大有作为,帮助其解除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美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特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自身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不主动,常躲避练习或早退。

  2.过度紧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学习动作难度大,失误次数多等,这些大多能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心理。如果学生过度紧张,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下降,学习难度会加大,这种状况会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及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严重地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挥。

  3.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学习某类动作,学生就害怕,害怕出现失误,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害怕受伤,这样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并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四肢无力,打寒战,出冷汗,这样就影响了自身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学习无法正常进行。

  4.自卑心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常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笨手笨脚”,生怕别人看见耻笑,特别是遇到有点难度的技术动作,就更不愿练习,这样长期下来将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厌倦学习心理。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运动参与,并有效的运用激励,调节情绪。刚柔相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事实或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积郁进行有益的宣泄,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投入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去。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体育与健康学习最大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中的心理变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课堂组织教学往往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其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渐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地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转化,诱导他们自我培养对体育项目广泛的兴趣。

  2.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可以把完成教材内容看做是总目标,区别对待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如在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难度、技术掌握程度、完成质量,练习的次数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完成各个分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在完成练习获得成功时,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激发运动热情。

  3.激励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对优生的偏爱,也没有对“学困生”的厌弃。相反,对待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关注,对他们要抱有期望,要激励他们树立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信心,针对他们渴望进步的心理需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其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恐惧等心理障碍。

  4.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手段。心理自我调控的手段就在于自我情绪调节。当感觉自己情绪失控时,做好深呼吸,想些开心的事情,控制好情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对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教育和人际环境教育,两者相互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地、摆放有序的体育器械等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对客观的体育与健康的学练环境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调整自己的内心活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学习的基础。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遵循有关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凯.优化体育学习心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59-60.

  [2]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7)

  摘要:加强沟通、以情感人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是辅导员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保证。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以提高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心理素质潜能、优化个性和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辅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个方面。因此要遵循教育和发展模式,加强预防性,而这些都需要有辅导员的参与并发挥其作用。

  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不仅可以通过身教言传来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心理素质等工作,更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监控,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认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应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沟通、以情感人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一个知识丰富、充满热情的辅导员在学生中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而注重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理服众是辅导员提高个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了若指掌,有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良好氛围。其次辅导员对学生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政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这样就会增强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起到凝聚人心增强配合的向心作用。实践证明凡是谦虚谨慎、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作风民主、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善于沟通和协调的辅导员是最受学生欢迎和信赖的,也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较多地收集到有关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第一手资料恰恰是制定和预防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和学生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通过工作化解矛盾和冲突,做到防范于未燃。

  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是辅导员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特点,通过班会、讲座、板报、网络等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有所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辅导员既要配合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更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各院系的学科和学生特点,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也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心理教育与宣传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与辅导员交流谈心,使学生的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同时要辅助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配合专业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辅导员还应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关注和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创立了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有效地预防因心理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是辅导员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保证

  辅导员自身的道德修养、个性、价值观、行为态度与方式、学习掌握心理知识的程度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上,辅导员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克服功利思想,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辅导员在工作中向学生展示并感染学生的人格力量是对学生心理人格影响的重要内容。在学业,辅导员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优秀者的典范,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辅导员的特有实力。在情感上,辅导员应成为学生平等交往的朋友,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人。

  辅导员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学生、自己与学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在工作中学会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会正确认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性质做到“推己及人”,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8)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9)

  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学内容,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在此过程中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真正需求,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经过课程教学和日常实践调研发现,多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没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有的学生虽然对创业感兴趣,但是真正付出行动、开展创业实操活动的很少。

  有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能力不足,思想比较狭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深刻,方法缺乏新意和突破,总是用之前的套路或参考别人的想法,没有足够的创新点。创业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一时热情而创业,没有毅力和勇气,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创业团队出现团队不和谐甚至创业失败的情况。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其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落实学生的实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非常重要,同样,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责任重大,包括: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安全稳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做好贫困生的关心、资助,做好大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等。这样一来,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对辅导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服务,将清晰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方法教给学生。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在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培训中的学习情况,阐述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

  今年暑期,我和一百多名高校教师一起参加了安徽省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学习内容丰富,受益颇多。

  一是学员分组有特色,沟通交流有效果。本次培训108名学员共分为10组学习,而且同一院校的人员全部打乱,分在不同的组别,我所在组为第五组共9名教师,全体组员互相帮助,沟通交流效果非常好,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分享,一起努力,建立了M内交流微信群,建立了学生情谊,也方便之后的联系。

  二是全体成员共进步,激励比拼争冠军。主办方本次组织的培训非常用心,建立QQ和微信群组,将各项信息全部在群内通知交流分享,并成立了学习班的班委会为学员服务。集中培训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交流学习是持久的,创新创业是持久的。在培训过程中,主讲人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比如,统一学员服装,以加减分的形式开展10组比拼,以各种方式调节气氛等,我所在的第五组以最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冠军。

  三是培训内容很丰富,学员学习出成绩。整个授课过程内容精彩纷呈,我学到了以下几点:创业理念――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还能实现对人生的追求和自身价值,创新与创业是分不开的,创业要有激情有梦想,应鼓励大学生青年创业;创业知识――要全身投入学习中,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鼓励带动学生学习,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寻找创业规律,进行创业模拟,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创业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创业授课及指导学生创业的技巧和本领――在此次课程中,每组选派一名学员进行模拟授课,学以致用,现场教师进行打分并给予点评,帮助大家进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比拼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加强与校内外教师的沟通交流,形成合力,为学校的教育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方法

  睿智创新始于心,激情创业践于行。作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要找准定位,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指导服务和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做到以下五点。

  二、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行为及行为期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不仅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他们被期待能够将对学生发展各方面的指导融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希望学生得到深入、有针对性的成长指导。同时,对于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以完成所承担的教育任务。

  三、角色理论下高校辅导员教师角色定位的必然

  1.从教师的属性看辅导员教师角色的必然

  角色可以被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即表现为社会客观期望和自我主观能力的结合体。分析教师的社会客观期望和自我主观能力,我们可以找到辅导员的教师角色定位的契合点。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才是否可以不要)密切相关,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不断提升思想素质,促使学生精神成长,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健康成长、奋发成才。

  辅导即辅助而引导,使之向上,辅导员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知识上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道德来弥补,但是如果在道德素质上出了问题便无药可救。因此,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线教师都是育人的职业,需要有机的融合。辅导员试图在学生的学业和道德素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教书和育人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从教师的属性上来看,辅导员应该属于教师。

  2.辅导员作为教师角色存在的特殊之处

  目前,对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并没有进行知识的传授,简单地说就是,辅导员没有教学工作;二是辅导员的工作多是学生事务管理,没有必要占用教师编制。由此,我们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区别。

  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主要在第一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书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内涵。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凭借第一课堂的讲授并不能使学生全面接受和理解。教学主渠道的深化还需要第二课堂的辅助,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需要把校园和社会连接起来,把课上和课下等同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辅导员凭借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优势,成为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各类、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通过团体辅导或者个别指导,传授社会知识、实践知识等,将第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四、运用角色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适应教师角色

  角色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对个人即角色扮演者来说,角色是连接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纽带,能够说明处于相同地位不同个体的行为的统一性。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从辅导员的外在规定性和主体性两方面,为其尽快融入角色提供一些共性的建议以供学习和借鉴。

  1.制订辅导员的角色规范

  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是法规、制度、纪律、道德、习俗等各种社会规范的具体内容的有机组合体。除明确法规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规定以外,在完善工作职能、明确工作要求,建立科学的责任规范建设评价机制,制订专门的角色规范,使每一个辅导员能够清楚自己的位置来完成工作任务,承担责任,尽快适应角色。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才能深刻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角色权利、责任,形成一个清晰、稳定、清晰的职业角色意识。高等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健康成长的氛围和机制,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培训等制度规范。

  2.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辅导员的角色认同感

  在美国大学,每个年级,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都配有一名或数名专职辅导员,英文叫COUNSELOR。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除文化课以外的其他问题,如思想、生活、情感等。实践表明,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辅导员通过角色扮演,逐渐领悟社会、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角色期待。而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的性质、作用、任务和价值,并在情感与态度上接受这一角色的过程。

  3.做好角色规划,促进辅导员的角色发展

  从职业角色角度看,角色规划是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质量互变过程。辅导员有了^别于专业课教师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了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也应该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发展模式。

  职业化的辅导员角色发展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从规划上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两个维度,一是纵向的发展空间;二是横向的发展方向。这两个维度的集合方向应该是专家型的辅导员。从规划方面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可行的,辅导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使个人与组织有效结合,使辅导员和学校双方的需要得到满足,彼此受益。

  参考文献:

  [1]宋超英,曹孟勤.社会学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84。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10)

  在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两种形式和途径:一是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学校或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和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学校党委、团委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根据上级和部门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的报告会,有关文件的辅导会,组织学习有关的文件,收听收看重大事件报道,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主题性的系列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有一定的形式和声势,轰动效应大,针对性强,但缺点是持续性不强,很难深入下去。二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它没有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那些形式、声势。相对于前者来说,它是随机的、经常性的,是属于非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途径。虽然在辅导员工作中有主题明确的班会等活动,但它却有着与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量和质等方面的差别。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由于它是非规范性的,又具有即时性、经常性、灵活性和指导性等特点,能及时地发现向题和解决问题,能深入大学生思想的深处,去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者

  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途径外,还要经常化、生活化。辅导员工作恰恰具有经常化、生活化的特点。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也会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常常收效甚微。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之中,经常与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看得见、模得着,产生真切感。辅导员整天与大学生打交道,接触最多,其本身的活动(或工作),就是一种带有生活化的形象和色彩。如果辅导员整天板着面孔,见了大学生就批评、训斥、居高临下,一副教师爷的架势,谁还敢亲近。这样的辅导员就不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很难把育人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虽然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具有教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的职能,实际上,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最生活化、社会化的。大学生更喜欢生活型的、生活化的辅导员或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他们认为才是真正生活中的人,是有血有肉懂情感的人。那些戴着面具毫无生活情感的人,大学生是最讨厌,最反感的。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向大学生展示其生活的真实一面,最能赢得大学生的信赖和拥护。作为辅导员老师要真切看到自身生活和工作的这一面,去用真实的自我,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出路。

  三、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者

  性格的差异源自于思想上的不同。辅导员是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青年大学生,即使是同一个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上表现出的思想问题也是不同的。或者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局面。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想敢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面对大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思想问题,除了其他的任课老师、组织机构和部门的工作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辅导员的工作。前面说过,辅导员工作是课堂教育(学)的延伸,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实践者等等。同时,它也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者。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有情感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面对大学生复杂的诸多问题,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而必须树立创新的精神,用创新的办法去解决。更不能靠压服,只能靠说服;不能靠我打你通,我讲你听,只能靠你说我也说的讨论、协商,摆事实、讲道理,理清事实、分析原因,找出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很显然,在这里墨守成规不行,凭经验不行,只有靠创新、研究和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能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11)

  一、创业教育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创精神的综合型人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放在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议把培育创业精神和培训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以便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择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一直在探索,对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1届1.6%,2012届2.0%,2013届的2.3%,2014届2.9%,2015届3.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2],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见我国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自1952年我国设立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始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辅导员也必须根据其自身的优势,顺势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者

  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立足从细微处对学生行为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理念的启蒙者。辅导员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创业政策,清楚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因此,可以从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始,就把创业精神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明确创业方向、实现自身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者

  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们思想逐步稳定、成熟,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接受入校的适应性教育到初步的自我认知、确定发展目标,进而完善职业规划、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正确职业发展方向。在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构建过程中的引路人。

  3.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实施者

  高校辅导员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每个人都承担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渠道多样,便于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宣传,从而指导学生领会文件精神,及时将创业政策落到实处[3]。目前,大部分辅导员都经过创业课程系统培训,获得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证书,有能力通过政策解读、实例分析、技巧讲解等形式,系统地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决心和用心。这也是关乎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4.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在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辅导员是积极的筹划和组织者。利用创业大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是高层次的创业教育。辅导员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可以较快地收集到各类、各层次的创业赛事活动资讯,诸如“挑战杯”、“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等,通过班会、第二课堂等渠道迅速传达给学生,并积极动员和挑选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队参与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利用赛事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而且也是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

  5.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创业需要氛围,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大多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健全、自由、浓郁的创业环境,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作用明显。针对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更强的特点,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离不开辅导员的密切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各级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辅导员对其影响力明显而持久,辅导员要想方设法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和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和“创业”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理念,支持创业教育,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

  三、总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做得好,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应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勇于挑战,善于探索,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王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辅导大全11篇

中学生教育辅导大全11篇